2004-06-01 22:34:00
花了一周末看完了巴尔扎克的《驴皮记》,随便说几句。
本来是不喜欢巴尔扎克的,他那些大部头节奏沉缓,要读完太需要耐心,情节大多总是纯洁质朴的乡下孩子进入上流社会,从此开始追名逐利的享乐生活而迷失了本性。他对于投机和财产操作的一系列细致描述不对我胃口。我较早看的《欧也妮.葛朗台》还比较喜欢,尤其是对欧也妮平静虔诚生活的描述,很优美委婉。在这些充满野心的大部头中,《驴皮记》算是一道精致的小菜,不过即便是在这不长的二百多页篇幅中,作者还是极力塑造当时社会的典型,他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女性形象:福多拉和波利娜。福多拉的漂亮是冰冷的,她让自己凌驾于所有男人的奉承追求之上,把身体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来利用,她是利益的化身,她代表着上流社会的冷漠自私,玩弄感情,沉浸于奢侈的享乐之中。而从贫困进入富裕的波利娜则始终保持了孩子般纯朴热烈的情感,追求真纯的心灵的结合,她是作者眼中的理想人物,不为钱财所动,能安于各种处境,随意出入于贫困与富裕之间,而她热恋的对象拉斐尔却在诱惑和挫折中把自身交给了欲望。一张神奇的驴皮,它能实现人的任何愿望,但每一次欲望的实现都是以自身生命的缩短为代价的,这就体现了作者贯穿全书的主旨:欲望是一种可怕之物,欲望的无限延伸意味着对生命的摧折,拉斐尔因为对贫困和不公的愤怒失望而选择了纵欲生活,他许的第一个愿望,无比盛大的宴会上地狱般的狂欢景象正是整个上流阶层的生活缩影,仿佛巨大的蝙蝠翅膀,覆盖了所有的眼泪和真挚的幸福影象。
这个主题和巴尔扎克其他的大部头有相似之处,我不想做过多的评价。我想说的是这篇小说本身,有开头作者没有像以往那样详细交代青年的身世家庭以及周围的环境细节,这对我如同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使我能有耐心进入下面的情节。拉斐尔拿到驴皮之前的贫苦生活和他投身社交后受到的挫折是通过他自己的口讲述出来的,因此,叙述的语调不再冷漠无情,而是火热的,仿佛再一次地经历那热烈又悲惨的生活,再一次承受所有的细小欢乐和打击,他带着充沛的情感再现过去的场景,加上古典小说惯用的华丽铺排的语言(也许当时的所谓“受教育人士”就是使用这种浮夸语气来讲事情的),使豪华的装饰,女人的美貌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每一次希望和失望都涌动成巨大的浪涛,讲述者在其中丧失了现时的地位。看过一些现当代外国作品后再回到华丽的滔滔不绝中,我有点不习惯,但应该说,巴尔扎克还是在其中显示了自己描述的本领,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展现,准确、精美的形容,尽管他不善于完全凭借外在的行动来含蓄地表现人物个性而不参入讲述者由外及内的评价,但他毕竟没有因此而使情节生硬,而观察者的冷静和精准也与拉斐尔学者的身份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最后的结尾并没有为了追求喜剧效果而做出任何人为的逆转,而对波利娜命运的交代完全是浪漫主义的,模糊但是讨人喜欢,避免了不讨好的陈词滥调。总之,驴皮这样一个意象是作者煞费苦心的产物,它的神秘打破了现实主义作品常有的沉闷,其中大篇幅的抒情和优美描写在巴尔扎克其他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也因此显得格外宝贵。它更像是演奏家在宏大主题之外即兴插入的一个炫技段落,因为摆脱了沉重的头尾而呈现出自如闪亮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