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2004-08-22 17:36:00

  五百多页的书,很厚,是在火车上看完的。文字的密度并不很大,有很多大段的描写和抒情,所以可以保持较快的阅读速度。
  这是劳伦斯的成名作,据说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当时劳伦斯携情人弗里达私奔,在途中断续写成并最终在意大利一座别墅里修改完成。也许因为它是艰辛旅途中的产物,其中才会有那么多对于乡野风光的如歌描绘,展现出远离机械社会的淳朴宁静,儿子与情人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展开的。
  这是有关成长的故事,上一辈和下一辈交融的痛苦。嫁给矿工而逐渐对婚姻完全失望的年轻母亲把积淀的爱情寄托在儿子身上,这导致了他只能经历一次又一次无力且失败的爱情,永远在母亲的注视之下,无法向爱人全身心地献出自己。这种家庭处境不是一个特例,母亲的阴影或多或少存在于各样的家庭之中。在这里,劳伦斯也讨论了婚姻生活,讨论了恋爱阶段灵与肉的关系。母亲失败的婚姻,主要原因在于她仅凭表面现象和一时冲动选择了思想上根本无法沟通的生活伴侣,日后又对这一点耿耿于怀,既而对丈夫的职业和生活习惯等一切都产生了轻蔑;她的儿子保罗总是无法由恋爱走向婚姻,部分原因又在于他将精神和肉体截然分开,不能自然地把两者融合起来,他的热情总是单方面的,他先后出现的两个情人,都只能分别唤起他精神和肉体一个方面的热情。在这部早期作品中,劳伦斯对性的探讨还只是初步的,其中涉及性的描述也保持着“传统作品”的含蓄和节制,因此,从这部作品,还难以看出他日后饱受女权文论批判的两性观点,对于婚姻和恋爱的见解,他所说的在我看来基本上都是公正的。从这里能看出的,更多也许是他在文本上的风格和特点,例如他描述景物和心理冲动时流畅优美的笔法,有些段落还是非常动人,例如保罗与第二个情人,三十岁的克拉拉约会时,他怎样经历了一整天焦躁不安的等待和猜测,见到她时“她给人一种沉沉的感觉,犹如一株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迎风微微飘荡,使他头晕目眩。他仿佛在大街上旋转着。周围的一切也似乎在旋转着。”寥寥几句就如此生动地展露了女性成熟之美,以及沉浸于爱情和冲动中时轻飘飘的感受,细致而恰倒好处。还有他对乡村景色的描写,特别是保罗陪母亲出外游览时,和谐的景物与他们母子之间温馨的互相依赖的情意相映衬,形成潺潺流动的乐曲,构成了作品田园牧歌式的基调。
  最后说说翻译的问题。当时看到书店里有两个版本的译本,一种是译林出版社的精装本,一种是燕山的平装本,当时随便比较了一下,总觉得燕山的那个本子语言有些生硬,就还是忍痛选择了贵的版本。这个版本我看完了,单就这个本子的印象来说,我感觉还是不错的,文字顺畅,精彩的部分也非常漂亮,从译者的前言后语来看,翻译者对劳伦斯也是有很深的了解并抱有特殊的感情的,这对于文本的翻译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