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命题

2013-04-13 22:10:00

看《登堂入室》,想说点题外话。

这是一个关于偷窥的故事,试图进入别人的生活,窥视别人的真实面目,用想象弥补空白部分,甚至把自己当做石子投入别人生活的湖水中。中学生克劳德一直在写这篇关于偷窥的“真实的”小说,直至他和别人的生活都和小说混在一起,小说的进程也变成了真实人生的进程,虚构的结局显露出真实的血腥味。但我最喜欢的,其实是电影结尾他们两个人坐在长椅上,面对着一栋大房子的窗户,试图编制更多故事的情景。这个情景我很熟悉。下班回家要过一个天桥,天桥的走道正对着对面一栋居民楼的二楼阳台,有一天我经过,多停留了一分钟,突然感到这些阳台正在讲述每个居住者的生活。有一个老太太站在阳台上,目光淡然地打量街景;一个男人在接电话……我突然觉得,如果在这个地方坐上一天,我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细节,如果你坐上很多天,也许你能读出许多平庸却不乏趣味的故事。

甚至不仅是这样的视角,还有很多偷窥的可能之人和处所。比如开电梯的人。他可以熟知每一个人进出的时间表,看到他们都与什么人一同进出从而猜测他们的关系。如果有一天,某个女人的丈夫刚刚乘电梯出了门,而她又与另一个陌生男人乘坐电梯上楼回家;如果有一天,一个单身男人突然带回一只小狗;如果有一天,某位年轻姑娘突然在电梯里失声痛哭……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个狭小而单调的空间里,这是多么戏剧化的一幕。我曾经想以这样一个角色的视角,讲述一座大楼里的各种破碎的戏剧,让每一条线索都既破碎又连续,遮遮掩掩地呈现出它的全部面目,引诱你去探索,去和叙述者一起偷窥。除了开电梯的人,甚至快递员、送报纸的人、小区保安等等,这些在固定位置参与每个人生活的人,都可能成为偷窥的一分子。甚至,就像电影里那个法语老师所说,写小说的人,就是想象自己在偷窥他人的生活,你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凌空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你不可能是一架照相机,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就像克劳德看到的是完美家庭掩盖下的不和谐,那其实更多是他内心价值的体现。他极力在完美的氛围下捕捉阴暗的因素,而对其他明亮之物视而不见。因此,真正的偷窥,其实还是在偷窥自己,是自己内心戏剧的外化。我们试图在别人的生活中寻找证据,来证实我们对事物的观点,证实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看见的,还是我们自己。而我们写下的也是我们自己。

拥有一个不幸家庭的克劳德,极力捕捉别人的不幸,甚至介入造就对方家庭的不幸。这也许才是他偷窥的真正意义,即试图通过偷窥和介入,来强行证明真正亲密和谐的感情是不存在的,以便获得内心的平衡。偷窥或许是每个人内心隐秘的欲望,甚至是创作和探索的源泉,阅读小说和观看电影,也部分源于一种偷窥的乐趣。而这个大命题最终仍将回到我们的内心,呈现出我们都是如何软弱而可悲地一再向外界求证自身。

哀痛日记

2013-04-10 21:10:26 

第一天

 

注视它
把它放在手术台上
光照着
让它无处遁形
我伸手碰到它的骨头
像某种古老的食草动物
又温柔,又固执

 

第二天

 

苹果,蓝色苹果
死亡和疼痛的颜色
但我找不到
合适的火

第三天

 

那么近地看两只鸟
长时间鸣唱,逗趣
万物无情
它们也不例外
不过是冷漠的光穿梭跳跃
虚构一面镜子

 

第四天

 

用平均律折磨人的不止是巴赫
要平稳、流畅
尤其要典雅
无论胜败,脸上的表情
不能输
谱子上写着“透明”
那是1993年的笔迹
那时我是另一个悲伤的孩子
我们的悲伤是不同的
似乎又没什么区别

 

……

 

第十天

 

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在水边,一个人
喝很多酒
他到了,却不下船
白羽毛的身体轻飘飘
揣着我的棉花心
如果你活着,却再也不能
但“再也不能”是不存在的
因为我们也终将一死

Gymnopedies

2013-04-05 15:13:33 

我黑暗的心性
在娃娃脸的衣装里
下沉,下沉
有时暗到只剩一盏灯
橘黄色在台球桌上
又像手术台
无从逃逸

 

你买一把刷子
暗中交易
全是雨水
扑在黑色的瓷器上
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只想坐下去,坐下去
笔画不出的硬的背影
刀切出来的
痛也是硬的
和雨水不兼容
和世上的花都不兼容

 

如果埋在死亡里的
只有一些灰
鸽子作为象征物
在塔尖
旋转,旋转,
旋转。
不肯停的是雨水
还是秩序
还是重锤击碎玻璃?

 

旋转,旋转,
旋转。

 

有个人在看他的伞
街道泪流成河
蒲公英被冲进沟渠
小绒毛拂过我
我不敢唱歌

 

但这是可怕的梦和现实
手背翻过来
露出鲸鱼的柔骨
旋转,旋转,
旋转。
我不敢唱歌,
我不敢停。

before sunrise

2013-04-03 22:19:00

小时候看《哈姆雷特》,没看懂,不就是报仇吗?磨叽了整本书,搞得大家都快疯了才把这事办成,还办的一点不漂亮。如果是毛姆,就可以用他一贯直言不讳的语气,代表普通读者大胆地说一句,这真是个无聊的剧本!

但是现在慢慢地懂了。我不是真的想说电影里这两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只是想说,有时现实的那部分就在手边,你感觉到它的绒毛已经拂过你的手背,知道那边有一大团坚硬讨厌又乱七八糟的东西,光是想想就没有胃口,所以你坚决不看它,假装它并不存在。但是时间在流逝,天光越来越亮,他们假装不下去了。最终我们还是输给我们作为人类的劣根性,因为我们头脑里有一根时间轴,所以我们就无时无刻不在看过去和未来,我们没办法停下来看现在,没办法不焦虑。

如果只有一天,那完全没有猜疑、掩饰、保留和罅隙,是可以办到的。但如果是一辈子呢?我们不知道。我常常感到奇怪,一辈子是由一天一天组成的,而每一天又是由小时、分钟、秒钟组成的。既然一天我们能够做到,那为什么一天和另一天和更多的一天加起来,就不成了呢?如果事物在变质,那到底是在哪一天的哪一个钟头,哪一分一秒,就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就好像那个总是让我心怀恐惧的问题一样,渐强到底是在哪一个音符开始,从哪一个细微的分界处开始改变的呢?我无从回答,我只是知道它的存在。

不仅是时间,还有很多因素。灵魂和肉体,自由和束缚,忠诚和真实……于是,只要我们回头看一眼手边那团毛线团,就被钉在原处不能动弹了。那些健步如飞的人轻易地超过我们,嘲笑我们,但我们指给他们看天空中的蝙蝠,他们却视而不见。是那只蝙蝠挡住了我的路。不对,那只是你的幻觉。而谁又能为我定义幻觉?如果我心中没有主,谁说的话才是真理?

他们谈论着这团毛线团,他们怀着真诚的爱来谈论它,所以也就不能掩饰它的阴翳。他们试图只是谈论,却不去触摸,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想要飞升,但我们的身体太重,妨碍了翅膀。所以,除了鼓起勇气睁开眼,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如果你拒绝,那唯一的光就飘走了,抓不住。而她坐在对面,蓬松的金发,眼神如同明亮的晨雾,微笑光彩夺目。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走路,说话。要说的话太多,怕没来得及说完,电影就要散场。

离群

2013-04-01 14:32:00

给G。

鹿
在动物园
棚屋下
或雨水里的
鹿

向世界缴纳
温顺与美
每当甘蔗林渐暗
一只蝴蝶打开自身
就缄口

靠着裂纹遍布的墙
看一颗水珠在玻璃上
滚动,停滞,又蜿蜒
伸出手去
夜色的柔软翻覆
惹人怜爱

那封信躺在
晚饭后的橘黄灯光下
绿色方格桌布
蝉鸣
南方的天光
像半个月亮在水下
没着火就安稳
隐藏着力

如果是在古代
夜半对弈
芭蕉叶在外面响
执棋之人转头向风

三月

2013-03-28 23:25:00

1
一只苍蝇飞了进来
但我们没有锁链
整座房屋都赤裸而无遮挡
像纸人腹里填满了风

3
一阵眩晕
我看见地板在动
不,是灯在动
是白昼和夜晚在动
猫在睡眠里
看暴风雪

5
他们喜欢那点鬼火
就让他们拿去
走夜路的人不怕疼
雨水充沛的时候
要按捺住性子

7
翻看旧照片是一件俗气的事
在体内加速,冲刺
猛按喇叭
他无从安置的暴力
投下紫色的阴影

9
于是就这样躺倒,跑开
从新世界里剥除面孔
只要把手放上琴键
知道自己正被光过滤,浮起
远处的树木都解除了警报
海在降落

2013-03-20 21:31:43 

灯灭了
穿雨衣的人走过
留下鹿和青苔的气味
她血管里的涛声、溺毙声
久久未息,像拴着个铃铛

 

就算你垫着脚尖走
还是湿漉漉,分不清
是酒还是海水
舌尖有毒,银被画在黑里
就变得柔软

 

现在有没有风
都无所谓了
没人能看见
离开前有一小会儿亮
她把自己圈在水里
在黑色翅膀下面

 

如果有那么一天
好吧,也许现在说太早
就像过早放弃镣铐
因而失去那些
关于忠贞和爱的
陈词滥调

 

如果有那么一天
铃声又响了
那声音像扣在杯底
饱含水汽的空气静静的
说:“好了。”

2013-03-04 23:31:00

应该听信哪种声音
是白昼昏聩的光
还是夜晚的视力?

心浮过隧道
黑色洪流震颤而过
阻隔之人不让
他在梦里护着半个月亮
说:我不

那些眩目的宝石名称
猫眼石,碧玉,水晶
摒弃时有种残忍的快感
就像撇开一朵花
和它冥顽不灵的香气
做一个朴素且正义的人
而正义,也是宝石之一

如果你能看清倒影
和海边树木的美
采摘事物的顶端
却不伤害它们
如果无木之舟擅自漂浮
抚摸停留于半空

我将静候空音
整理内心的书页
卑微低垂
寂寂无名

散文化叙事

2013-03-02 18:44:00

来厦门这些日子,似乎诗写不出来了。想起去年春节前,振振有词的和某人争论,说为了能继续写诗也要过来,现在倒觉得惭愧得很,因为来了也没写出来。写诗这件事,大概是几年才激动一次,浮上水面热闹一回,又支持不住沉下去,很难持续高质高产,另外想了想,也可能是因为在这里的生活太散文化了,不适合写诗。

所谓散文化,是觉得把每天所做的事,去的地方,流水账一样写出来,也跟散文差不多。外部事务沉寂了很多,大多是在遵从内心的喜好过活。除了工作,就是热衷于种植物,十一月搬家后到现在,阳台上的植物已经满得快下不去脚,遇到下雨天植物都往里挪,更是举步维艰。最近又添了很多多肉植物,今天有一点点太阳,把多肉都放到阳台小圆桌上去晒,摆了满满一桌,看着真是壮观。不知到了夏天,杜鹃、灯笼花都不开了,多肉也进入休眠期,会不会又无聊得要折腾更多回来,到时候恐怕要泛滥成灾了。

在家里的活动大致是看书写字画画,外加折腾我的两缸热带鱼、两只胖猫和所有天上地下的植物。周末看到天气好,总是舍不得那点阳光,要出去感受一下。来了三个月,至少一两周就会去看一次海,以前在成都和北京的时候,过一阵子就会做的关于海的梦现在消失了,也许是因为能够随时看到,梦中的我终于安心了吧。看了那么多次海,每次坐车经过,看见车窗一边突然涌起那一片壮观的水域,有时透彻有时浑浊,气势总是不减,每当这时,依然很激动,就像第一次看见。那一大片不属于城市的部分,无论这座城市如何改造,变得如何现代化,它总是在那里保持着它的蛮荒,与岸边人工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看到海才有一种生活在广阔世界中的感觉,我总是想起地球存在之初的景象,陆地渐渐从海水中升起,无比巨大高耸的山脉,原始的河流和矿物,那种无限庞大的形象在内心膨胀,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我们的精致和高明都在这一刻败下阵来。望着海边的树木和花朵,我问自己,我们从这些事物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灵魂摆脱了躯体和一切现象升入天空,面对那没有任何载体的至高的美,那是否这些树木、沙滩和海水,就像无用的工具一样可以被丢弃了呢?有时我觉得它们实在太美,以至于它们已经成为了美的目的本身,不能因为交出了一个概念就可以被废弃。在这样的美中,这个世界显得那么美好,我真舍不得离开。

玩物丧志的最高境界

2013-01-18 18:50:00

去书会时在展架上翻到王世襄的《京华忆往》,回来后就买了一本。也许几年前看这个,还静不下心来,现在倒很符合我的心态趣味。

看了一小半,讲南派北派养百灵,养秋虫、冬虫以及各种用具,事无巨细,连同当时人事一并道来,真让我惊叹过去的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细腻雅致,方寸之间也能玩出整个世界来。北派养百灵,要唱完一整套“十三套”,甚至于模仿水车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音,把百灵养成了一盘精细的录音带,更不要说养虫之人各种用具的精细、分类做法之繁琐以及对虫的鉴赏之细微精准。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影,但沉浸于这样的世界中的人,又何必为了看不到电视电影而遗憾呢?看王老先生讲葫芦的蒙心,名贵的材质未必最适用,最有价值的是“包浆”,也就是时间。这些老物件,在时间的沉淀中散发出的幽冥光泽,才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最高价值。

近来人近中年,又终于得以迁居到小城市,大概就开始提前进入半养老状态。每天早上梳头时看阳台上的花,即便要迟到了,还趴在鱼缸前面盯视一会儿。要不是想到出门在外时不方便,也想学习养只鸟了。学不到老北京那么深厚的玩的学问,光是养一缸鱼,我也费了很多心思。常常是这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就像养虫之人,买了这件还有那件,口袋眼见着就掏空了。每天看着先前诞生的小鱼逐渐长大,尾部长出颜色,有时一看就能看很久。所以,对王老先生说到的喂蛐蛐时,每喂一只都忍不住端详半天,导致这个过程越发漫长,深有同感。阳台上的花草也是每一种都仔细查找资料,每天观察它们的情况,直到一盆花从花开花落再到含苞待放,顺利完成整个过程,才相信是真正养活了它。每一盆带回家的植物都像人一样,有它独特的个性,有的店家说两三天浇水一次,到了家里却需要每天一浇,就像养孩子,别人家的经验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未必总是有效,所以经验之说只能借鉴,最后还是靠自己亲自观察实验。以前在北京也养过花,兴致勃勃地买一堆回去,开过一轮后就再没动静了。现在才体会到,当时的浮躁和无心。除了鱼和花,就是家里两只猫了,它们已经和我在一起七八年了。彼此性情都非常熟悉,半夜一只钻进被子,我即便不醒,也绝不会压着它。有时常常从旁观者的角度产生惊讶,这两只和我不同种类的动物,竟然能和我如此和谐地在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彼此温暖问候,而人和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反而难上加难。

看到书中说秋虫、冬虫,突然回忆起小时候在成都,每年一定的时候,人民公园附近总有人挑着一大堆草编的小笼子,里面装着不知是蛐蛐还是蝈蝈的来卖。记得有一次我们家买了一只,挂在屋里,夜里能听见清亮的叫声,爸妈去厂区偏僻点的农家那里偷摘南瓜花来喂。现在似乎完全看不到了,即便有卖的,恐怕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南瓜花来喂食了吧。

胡乱联想到这里,脑中勾画出那时的旧北京。看书中提到朝阳门、西坝河,地名都是熟悉的,但景象已经面目全非。王老先生做学生时还去西坝河一带捉蛐蛐,我在那里生活时,已经是柏油大马路和高架桥了。忍不住想,要是北京还是那个老北京,每天出门看人遛鸟、逗虫,听见鸽哨声在天空中飘扬,那在北京生活,会比现在有趣得多吧。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加速,世界变小,但怎么都觉得我们的时代是越来越单调、无趣了。那个以人情、以时间积淀为重的世界,已经被冰冷的外壳覆盖,深埋水底了。我这个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想要探访水底世界的人,也只能是趴在岸上,往里面窥探几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