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旷的屋子充满了玻璃

2005-03-29 18:07:00

这是突如其来的一句
迟到的声音不敢进来,摇晃着
逐渐充满花香
从集市回来时我带着它们
摊在沙发里,小心翼翼
我们都不能说话,两手分放在旁

这是轻微的幸福,瓶壁生长的花纹
从底部起来,曼妙多姿
暴雨一点点渗透而你一无所知
或者,你顺从那些遥远的事
被预兆冲垮的旧日子,红灯笼在暗处

漂浮,漂浮,扎好白色的小筏子
铺平窗外的风景再做一艘船
我们的理想喋喋不休,像蜂蜜从牙膏管里涌出
每晚你留着亮,糊透明的窗户纸,平白的装载杯盏

而我们一无所知
蓝色血管攀附了整个手掌
被金色尖顶刺痛并开始每日的生活
祈祷,刷牙,穿干净的纸衣服
我不出声的折叠身体
微薄的光照耀,在早晨
它是圣洁的束带,神经症患者愉快的接受治疗
在一把伞下面,他们拼出了正常的语法

他们眉间微笑,能用尖嗓子歌唱
他们的塔楼里吊着蜂巢,预示天气回潮,春寒料峭

库切:《等待野蛮人》

2005-03-29 16:15:00

库切的小说我已经看过了三本,《耻》,《青春》和《彼得堡的大师》。《等待野蛮人》似乎是他比较早的作品,但和后面的几部具有相对一致的特点。他的笔触总是缓慢优雅,有一股钝的力,仿佛手持刀背进入,又能那样深的伤害我们,把平静的头脑切割成碎片。

这本书的后记写得正经八百的,译者用类似中学语文课本的口气大谈文明与弱者,谈正义与同情,把枯燥的政治术语和道德强加进库切优美的文字里,以至于我都开始怀疑,写后记的和翻译的是否是同一个人。我不喜欢这样谈论一本小说,意识形态固然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以这种生硬的形式,不是政治家的话筒。我爱的库切是更深沉的,他勾勒的痛绝非一个政治概念就能概括得了的。

事实上,他缓慢的展开这幅秋天的图景。从秋天到冬天,再到料峭的春天。他描述一个肚皮松松垮垮的边防行政长官,在晚年的庸碌中突然陷入一场可笑的斗争。其实更应该说,是一个谎言,帝国编织的巨大的谎言。这是寓言一样的故事。行政长官秘密的爱情占据了沉重的分量。那个健康的女孩子,带着伤痕的活泼身体,不属于他的心灵在夜晚沉醉到不可到达的边缘。他拾到这个女孩子,这个野蛮人中的弱者,伤者,就像拾起自己荒唐的梦。每天晚上他擦洗她受伤的脚踝,用油细细涂抹全身,他的强势一点点瓦解,跌入昏厥,他一次次昏厥过去,醒来时变得更加软弱无力。

库切描述这噩梦般的内心经历竟不费一点气力,他轻易的就把一根针尖竖立起来,并让我们看到其中渗出的鲜血。那个野蛮部落的女孩只出现了半本书的时间,但她的身影却弥漫了整篇的文字,由模糊到清晰,又从清晰转为模糊,好像白面团。一切都是诗意的,不落痕迹的激动,他的愤怒、苟且、人性都覆盖到一张网里,所有的人,所有的面孔都在其中挣扎、摇荡,变成彼此又重新分开。他绝非在单纯的诉说一种政治,他在诉说人性,诉说生活的荒谬。荒谬这个词,竟然没有被人注意,野蛮人造就的不可名状的恐惧,军队影子般的来来去去,还有监禁和自由,莫名的折磨以及平静的恢复期。每个人都头戴几顶帽子,在第二天变成另一个。生活破碎不堪,却被每个受众平静的理解和接纳,这不是件奇特的事吗?也许,如果把我们的生活也如此高悬起来,透过镜子,所有的影子舞动,我们也会感到可笑震动,那曾经被我们遗忘的平静所包裹的寓意是相似的。这般说来,行政长官的噩梦,他内心对野蛮人的拥抱,他做出的决定,还有军队,边防小城,这一切的秩序都是暂时的,它们其实漂浮不定,没有道理,没有那高贵稳固的理性来支持。

没有什么话语被肯定的说出,行政长官在老年的晚景中一遍遍审视自己,只看到模糊的面容,他寻求的拯救也许和当前的事物毫不相干。因此,我更愿意亲近的,不带分析的看这部小说,靠近文字本身,靠近那种优雅的,闲庭信步的节奏,沉浸在一首歌里而不带亵渎。面对理性的夸夸其谈,我是弱者。

我的春游游记——作业

2005-03-22 22:35:00

    今天我们要去春游了,大家都很兴奋。一大早我们就起了床,到学校旗杆下集合,买票,坐上校车。校车向新校区开去,车上有老校区的同学们,还有去新校区上课的老师。我们唧唧喳喳的,像麻雀一样停不下来。路上经过大片大片的油菜田,油菜花都盛开着,金灿灿的,非常漂亮,我们都看得出了神……

呵呵,开个玩笑。我说过要这么写,像个小学生那样,挺起腰,用不锋利的铅笔毛手毛脚的往纸上涂抹。我说过这么写,就像我们在草地上做的那些事,那些过去的游戏,在薄薄的阳光里,我穿着带鞋跟的皮鞋别扭的来回跑,以前我们像鸽子一样灵活,以前我们还是常常哭,但我们不悲伤。

其实那天我们起得很晚,没有以前集体游玩的精神了,急急忙忙地洗漱去赶12点的校车。在车上我又一次睡着,醒来的时候,一车的人都歪歪倒倒的。新校区,怎么说呢,一眼望过去,那么大,在初春的天气里,有种萧瑟的感觉。小山和湖,沿着水的大朵花,带着发黄的边缘,在一小块空地上被人拼成一个心的模样,于是ansi和贼推推嚷嚷的,嘻嘻哈哈的站到里面去照相。还有延伸到水面上的木板凉台,有些园林的味道,短头发的女生支起画架写生,看到我们过去就变得暗自不安。

坐在ansi带来的窄窄的床单上的时候,我想着包里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记,那天很兴奋地跑到图书馆二楼借的。我们都懒懒的,吃东西,不住的往嘴里填东西和水,打趣,说八卦。dreampop从远处走过来,还是贼第一个看到,我望见她穿着深色的外套和牛仔裤,就感到一种宁静的愉快,她的脸总是红红的,快乐的。我忘记想好的台词了,忘了和她说起伍尔夫的小说,还有放牛班的春天。

我们开始寂寞的游戏,从一个报纸团的球开始,玩打野鸭子,在四棵树的范围内奔跑惊叫,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攻击我。阳光在光秃秃的树枝顶端闪烁,缓慢的向一边倾斜,轻轻地笼罩这边,白鹭发出很大的声响落在稍远的草丛里,紧贴着水。于是我们变得兴奋、熟悉,好象缓慢生长的枝条,最后终于和谐的交结在一起,组成漂亮的图案。在最后的时间里,我们一直从一个硕大的水晶球里复活各自的童年,把它们重合起来,形成新的斑斓图画,好像云南的印花布。

对啊,我们还买了冰激凌,贼的是一个蛋卷盘子,堆着各种颜色的球,花篮一样的丰盛吃法。晚上吃了很多烧烤,在红瓦寺的街边围着一张矮桌子说话。

还有油菜花。校车从新校区驶出来的时候,大门外正面对着一片油菜花,被矮的围墙圈起来,金黄的,在风里微微摇曳,每一根穗子都像精致的发辫。我就想,这是多么幸福的事,门口正对着一片油菜花,春天的时候,正对着它们,漂亮宁静的风景,电影里面的画面。

我不会写游记,我只会这么干巴巴地记流水帐。但我和自己说,还是记下来吧,老老实实地写,因为我们将不再有这样老老实实的幸福了。现在我在蚌埠,这个小城市,很冷,昨天下了一整天的雨。我放着雷光夏,1985年的《逝》。我多么爱你们,我现在才明白。总有一天我要把这几年的时光放到小匣子里,封存起来,连空气也不漏掉,留给十年、二十年以后的我,留给自己一个痛哭和安慰的位置,一个紫色小方格,还有我的猫。

我爱你们,等今天的游戏也变得陈旧,我们再来造四棵树。

《维多利亚女王传》

2005-03-21 22:27:00

看到这本书是个很偶然的机会,去学校阅览室的时候从书架上翻出了卞之琳的一套译文集,里面就有这部传记,题献给弗吉尼亚.伍尔夫。

卞之琳的译文无疑是严谨的,但他的用语在当下的语境里看,不免流露出上个时代的陈旧气息。不过,这种略微过时的语气用在《维多利亚女王传》里,却是恰倒好处。旧时代的故事,典雅威严的女王和刻板的上流社会,以及他们有节制的欢乐,都需要用同样带古意的,严肃井然的语调来讲述,仿佛用一面带手柄的小镜子,一点点的环顾整个房间,不紧不慢的向我们褪去神秘的帷幔,展现遥远的生活场景。斯特莱切在书中表露了自己写作传记的态度,他不要像配王的传记者那样,使“一个毫无瑕疵的蜡像硬被维多利亚的恩爱镶嵌进一般人的想象 ,而蜡象所表现的人物本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他并不完全以当时的许多重大事件为中心建立线索,而是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他的人物:维多利亚和她终生敬爱的亚尔培。他们在书中保留了皇室的尊容,同时又是普通人,有感情,有偏好,有缺陷的普通人,是非常有趣的人物,而不是乏味的塑像,不是镀金的公正的化身。即便是面对重大的事件,他也泛泛的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复杂线索,着重于他们的态度,他们自身的情感对处理事件的影响。他始终把光束投在女王身上,相关的人物都围绕在她周围,仿佛花草攀缘着白色的凉亭,在它四周生长又凋零。

正像卞之琳在译序中说的,斯特莱切在这本传记里,“透过维多利亚女王本人及其左右大人物的王袍朝服,揭示真实面目,公私相称,亦庄亦谐,谨严而饶有情趣,富于生活气息。”他把握了准确的节奏,适当的温和语调,委婉而客观的叙述女王的一生,在她的童年时期,他以看待一个普通小女孩的眼光衡量她成长的得失,分析她的特殊地位在性格塑造上所起的作用,引导我们通过弯曲的小路进入她幽闭的少女闺房,直到望见她早熟的,出奇的镇静的走进大臣们所在房间,获得冠冕。这是奇特的起点,她的性格在那时就已成型,倔强、容易动情等多种因素混合起来,为日后多次重大举动预先准备了解释。她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总是以一两个人为中心,信赖他们,被他们影响,斯特莱切抓住了这些人物,组成他书中的重要坐标。起先是母亲,后来是梅爵爷,然后是亚尔培,极其重要的亚尔培,他的光辉直到去世之后仍然烛照了她整个下半生。她性情保守,对每一次的内阁变动都无法忍受,但她又具备坚韧的性格,到事情无法挽回的最后阶段,又总是能聪明的意识到并屈服下去,最终新的情境,新的人物又压倒旧的占据了她整个的心。她始终注意保持自己的威仪,但她并不太聪明,大部分时候她依赖自己的感情来做出决定,在后半生则完全依赖对亚尔培的趣味的揣度。但正是因为她的不聪明,她的感情用事,守旧的顽固态度,才使得她在书中显得有趣,活生生的从石膏封存的回忆中凸现出来,成为可爱的,为我们关注的皇族。因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她的感情是单纯的,只要认定了一个中心,就毫无保留的倾泻出来,她对人民的爱和责任,对家庭的忠诚,对老臣的眷顾都是明白真挚的,不掺杂功利的成分,单凭这一点,她就理应比内阁成员获得更大的威望和更多人民的敬仰。

“在维多利亚身上,是很容易认清这一种潜在成分的性质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真诚。她的信实、她的专心致志、她的感情强烈以及不能节制的感情表现,都是这一种中心的特性所取的各种形式。使她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她可爱,使她可笑的,就是她这种真诚。”这几句话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她的性格特点。因此,叙述她一生中的倔强主张,她的愤怒抗议,她的爱和喜悦,她的种种错误,就都能由细线牵引着集中到这个中心点来,这种可贵的“真诚”是镶嵌在她额头的最大的宝石,使她胜任了自己的职位,使她能被人理解和原谅。斯特莱切正是怀了这样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回顾她,她被顽强的生命力支撑着,这个小小的单薄身影,逐渐获得全英国最大的威望,成为目光柔和又不能违抗的女王。他叙述这一切时采用柔和的语气,克制,典雅,仿佛陈列闪光的诗句,既是平等的注视这个旧时代的人物,又在字句见充满了感人的祝祷。那个时代的温情穿过滚滚的战争硝烟渗透到我们血脉之中,历史连成一片,过去显露出纯真的面目,把残酷的行进声都换成挽歌的调子了。

因此,这是令人愉快的阅读过程,芬芳的词语和缅怀的情感拂面而过,好像这个迟迟不肯落脚的春天,不着痕迹的传达幸福与宁静。就像她临终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回到最初的出生地:

“一块黄地毯;一些织有小枝形花纹的亲切的细纱裙荷叶边;垦星敦的树木和草地。”

小城市

2005-03-20 22:32:00

这灰色的建筑蜂拥着压挤我
使我分量减轻,像羽毛纷纷下落
透过车窗我看到街道两边小小的灯
我想我如何爱这个城市
这个小城市,我注定要爱它却做不到

妈妈,我是狠心的孩子,我只希望
不再看见你们,听到你们
妈妈,我头痛,面色难看,犯一切该死的病
荧光灯嗡嗡响,我脑子里涌动着血
有一只苍蝇我打不着,它撞在墙上发出大动静

我们出卖了自己,可笑的弯曲,
是我让自己污浊不堪,承受乌黑的面具
现在我无法入睡了,我翻不了身
夜里总是有雨,雨水席卷城市,
它席卷这个台风的寂静中心,笑容温暖
把绿色虫子拖入漫长的死刑

我将在没有欲望的城市里生活了
被宿命一点点吞噬,拖着,一口口咬,
红色的皮,柔软的,嘴边带着醉
我睡不着了,只能开着灯,深色灯罩烤着双手
摊开自己,像液体一样摆到半截天庭前面

我们蜷曲着身子缩小,在寂灭的微型童话里
屋檐下悬挂着铅做的心,柳树叶偷偷绽开
小城市干干净净,房屋漂浮,灰色的砖瓦变成金
变成纯洁的脸和手,纯洁的头发和初生的嘴唇

小城市,我犯着病,在梦中
小城市,黑色的,白色的,没有心。

维多利亚女王传

2005-03-15 20:01:00

有冠冕的小小女人
把手放进点燃的五圈细蜡烛
以及被温暖的德行和荣光之中

那是可敬的旧时代
淑女们罩在孔雀蓝的披风下面
眼眶都描画得闪闪发亮
她们围绕着中心的暗淡
这小小的朴素,威严的生命
匍匐,快乐,充满蔓延的光辉

他们建造水晶殿堂并满足于盛大的仪式
通过神圣的命名,小私心就鼓胀起来
像从未有过的风筝
在记忆里飘荡,通过每日严厉的钟点
现在不需要再做功课
现在我们有自己的房间,书籍,
还有成对的蓝色丝带和儿童睡帽

她慢慢地沉潜到深色的水中
呼吸变慢,神经呈现透明的质感
“我最亲爱的亚尔培”,
她往日记本上填充这个名字,直到
疼痛从指尖散开
被玻璃碎片割伤并不再愈合

那年阳光衰弱成雨水
她小小的身影经过暗室
柔弱的手搁在宝座上
字句清晰的,宣称自己的命运

她是令人讶异的孩子,她没有童年。

不是表演

2005-03-09 23:30:00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两年前我就看过由这部小说改变的电影,那时根本不知道这个小说,更别提它的作者了,但那个古怪的女教师形象还是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以至我一看到这部小说,就能回忆起电影的主要情节。

这本书我看得不算顺利,断断续续分了好几天才读完。它不具备那种酣畅淋漓的语感,情节也是缓慢的,好象冬天的树枝,光秃秃的,某些角度看过去很丑陋,一点点寂寞的延伸到蓝天的背景下面,又变得好看了。我其实更喜欢精致的、干净的场景,但耶利内克要展示给我们的不是这个,她呈现赤裸裸的真实,灰暗的真实和真实的泥土掩盖下的痛苦。自传性的情节必然融入了作者个人最深切的爱憎,她描述专制愚昧的母亲,她张开双臂就好像黑色的大蝙蝠把孩子笼罩在夜里,她描述寂寞的女孩子,极端禁欲,枯燥的练习过程,很多个鲜花盛开的夏天,她在琴键上把红润的手指磨成粉。她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必自己也又一次经历了童年、少年,还有曾经遭受的相似的精神苦恼。

因此,她不需要修辞,情感就像脱了皮的昆虫被缠绕着放在银盘里,它们的挣扎被耀眼的光芒放大,纤毫毕现,却没有一丝是染过色的。她指引我们平实地走过一段路,涉足女教师的生活隐私,就像她透过小孔窥视肮脏的色情表演那样去窥视她不洁净的生活内部,她从事着优美光辉的职业,内心却涌动着黑色的血。如果她敞开自己,那就如街角的脏孩子,人们会往她身上扔石子,嘲笑她,毫不留情地剥掉她庄重的外衣。她暗地里切割自己,把自己当成麻木的物,在神圣的爱情光环里堆积耻辱。这黑暗中生长的柔弱的草,它的真相令人讶异,但当作者把这痛苦写出来,把灰色的茎叶拉扯到阳光下,我们似乎无法接受,或是不愿接受,这不加掩饰的悲伤,很久以来就没有人这样做过了。

我们习惯于他们相爱,接受美好的命名,在光辉中裸露肩膀。我们习惯于文字里的呻吟,假意争吵与和解,然而这并不是生活。如果说,我们不能平静愉快的读完耶利内克,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矫柔造作,到文字游戏里寻求放松,而不是探求真实。耶利内克不要给我们看另一场新鲜的表演,她描述异常的举动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呈现这积聚的痛苦,真实的,肮脏又不加掩饰的自我,就像女教师那封变调了的信,在高傲的指示下又匍匐着恐惧,她不指望被理解,被同情,她粉碎自尊只出于最后的求助,她想解脱自己,却像幼稚的孩子找不到出路。

出于这样的原因,我还是要对耶利内克致以敬意,因为她大胆的使用犀利的语言,解剖这个社会,更是解剖自身的病痛,她敢于如此清晰冷静地把自己放到显微镜下,这预示着勇气,这种勇气本身就是让人敬佩的。这种金属一般的犀利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那里我也曾经看到,但耶利内克的悲剧气氛更浓,她的人物(女性)软弱无力,沉陷在可怕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救。她掀开的一角让我们不舒服,却更真实,不是演员在台上背诵台词,而是真实的人承受着真实的痛苦。

一念

2005-03-03 00:44:00

你小爪子的白色光芒嵌入花丛中
红缓缓渗出,更深,更柔软
让人触摸不到
下午三点的小太阳
我向你诉说心事,擦亮小银盘里的秘密

我们这样静静的,坐在风景里
像撑着一把阳伞
懒洋洋,不愿挪动一下身子
你的眼睛在光轮的中心
夜里发紫的云母
缠绕着闪闪的枝蔓

把一个杯子倾倒进另一个
回家的路上我反复感到这种空洞
漠然地拉扯同一条线
然而,那疼痛不能过去
那院子空荡寂寞,呼哨在无人处嘹亮起来

有一天我想带你回到过去
守住一小方草地,一棵树
海水跌下去,跌下去
童话封皮的书始终不能翻开

有一天我在窗前望见你,那就是幸福将至。

孔雀

2005-03-02 01:18:00

去电影院的路上下雨了。我在车站等车,和湿漉漉的人群一起挤上去。刚从那么热的地方回来,又掉在冰窟窿里,好象得了寒热病一般。寒冷,阴郁的天,穿着暗淡的人群,熟悉的压抑又来包围我,把我裹在这张网里,还给我冷静,还有被抑制的快乐情绪。

《孔雀》的画面拍得都很漂亮。我尤其记得一个场景:那个老头坐在巷子旁边,身影半笼在阴影里,桌子上放着笼子,里面小小的宠物鼠在滚轮子。背景是小巷里班驳的砖墙,右上角还垂下一束绿藤。姐姐走过去,弟弟又走过去,像话剧里走过场的,穿着白衬衣。这画面精致得好像怀旧照片上剪裁下来的。

那个时代有它既可笑又可哭的地方,影片刻意地一再回到那个时间和地点,用放大镜依次对准这平凡家庭里的三个孩子。被光芒照耀的那个立即显示出他的独特个性,而另外的人物则成为了平淡的背影。所以要说奇特,每个人都是无法理解的,古怪刁钻的,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被放在这样的焦点上来展示。

每个人都不是寻常的,而生活,就是由这许多细小的灾难串联而成。每个人的命运都波浪般的起伏,姐姐看到过去精神健旺的年轻军官推着破自行车在路边啃馒头,守着一个孩子,那感受多么沧桑,一说话就好像隔了好几个世纪。她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也就什么都能理解,能宽恕了。当你宽恕了生活,过去的重量也就减轻了。

平淡而痛苦的日子。当大雪静静覆盖着这座小城,历史凝结不动,空气里只有淡淡的心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也会这样,徒然地站在过眼云烟里,把握不住什么。如果说我喜欢这部片子,那就是它的压抑,那些温暖的雨水和雪,这么默默地飘过,那些默然而又满含痛苦的眼神,从地平线上延伸出去的执着信念。

我不想追究这背后更多的深意,我只希望,多年以后,也能有这么一场大雪,不为人知的,把我们的历史干干净净的,全部冲刷掉。

鳞爪

2005-02-25 01:10:00

    文字越发错乱,好象疲倦到极处了,要走到一个较近的目标,却要花费很多脚力,绕很大的圈子,用很长的时间才能蹒跚地到达。下午过半,把slow以前传的两篇黄碧云的小说都看了。一篇短一篇长,似乎是连缀成一体的故事,又似乎不是,只拿人物的名字做谜语罢了。她擅长写那样的故事,繁华而凄凉,满眼都是艳丽冰冷的气息。文字间似乎有张爱玲的妩媚和冷漠,但男女的妖冶、堕落的忧伤却是张所没有的。张是淡淡的一张风景画,只作背景,却没有近处的主角,而黄碧云的文字,却是层层叠叠一片亮色,又寒冷到了极致。她喜欢细密的短句,每个分句好象金黄的微雨,雨滴还没触到地面,就又轻轻巧巧地跳了开去,发出一叠的玻璃破碎声。人物,名字,姿态,都层层地渲染上来,同样的过场不厌其烦地在眼前张扬,最后连自身都被吞没了。
    看完的时候夜色已经开始裹了上来,头晕沉沉的,窗外的事物都笼在一股压抑的气氛之中,屋内的灯光也显得更加刺目。那些混乱的文字,性,绝望和药物,都让我难受,被病态的妩媚纠缠着,这种华丽如此精致,不过对我的脾胃还是不够舒适的。我想到其它一些妩媚的文字,那是小女子的心性,或是张爱玲那般温柔的冷眼旁观,黄碧云却是拿了有刺的玫瑰让人痛楚,软软的痛楚扎在鞋面上,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已感到倦怠失望至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