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2 18:13:31
小重山
2011-12-01 23:40:00
天气冷而陡峭
猛虎下山
你把铁裁剪成花朵
动物园里放古典音乐
钢琴的雨点
落在霜冻的树叶上
蛇从蛰伏中惊醒
吞下风
猫一直叫,一直
叫,黄昏好像要断掉
我揣着半个胃去买菜
他们给我找钱
他们的湖水完好
孩子跑过,照一照
他们光亮的脸
我的篮子里
没留下一滴水
你甩手走了,连路灯
也没留下
温水化不开的硬
结在头发里
拉帘子的时候
发出咔嚓的声音
你看看我的链条
没有案板就不能躺下
画面乱成一团
你被火烤着的脸还那么冷静
心里的小马伏着
被翅膀扇起的游丝
升起,跌落
也不能打动你
今晚不会再有钟声
不会再有雪落在冷泉边
失火的房屋已被照亮
你再等等
看它吐尽残丝
饮下自己
月亮
2011-11-28 14:38:15
空
2011-11-25 18:26:00
我想说说一直以来我最深的恐惧。
看一个书稿,作者是一位有心理创伤的退役老兵,走在地铁里或者大街上,他时刻都觉得可能发生恐怖袭击,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也都可能是敌人。也许所谓的“正常人”看到这样的状况会觉得很可笑,但我却感同身受,不是概率有多么低,而是你怎么知道就不会有危险发生?你怎么知道旁边的人不是敌人?他的感觉是对的。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世界上,那些自以为正常的人,不过是遮蔽了这种意识。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在这段或短或长的时期里,其实并没有被赋予任何使命,没有任何必须要做的事,必须要见的人,除了吃饭睡觉是维持机能的必需以外,别无其他。这是简单的道理,但这也是最可怕的事实。我们完全是孤单一人被抛掷到这个世界上,这个宇宙中,我们渺小如尘埃,同时,除了我们以外,一切都是身外物,无论是亲人还是伴侣,他们与我们并没有天定的必然联系,他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抽身而去,成为路人,也可能被夺去生命,从而被动地离开我们。即便是拿破仑和爱因斯坦,他们的死亡也无法触动这个世界,影响它的运转。所以即便是天才,也不是真正被需要的。唯一真实的联系只有死亡,它在一天天迫近,有时还会出其不意地来个突然袭击。我们在这个世上,除了生与死,并无其他主题。
但我们无法接受这个。我们无法接受身后空荡荡的冷风。所以我们营造了整个忙碌的假相,用这些无谓的悲喜和事务来充塞全部的人生,甚至塞满每一个缝隙,以免直面自己的空。这个世界的规律仿佛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事物都是消耗性的,冰箱里的食物会减少,垃圾袋会用完,洗发水会耗尽,所以我们要购买各种东西,为了购买,我们要工作,为了工作,我们要和更多的人联系,我们要和更多的人争吵、竞争,而为了抚慰因此带来的焦虑,我们又需要娱乐,需要更多能够安慰我们的人,需要更多的笑脸和泪水。我们在不断消耗的世界上建立了错综复杂的联系,这样我们每天醒来才不用绞尽脑汁地想自己能做什么。其实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我们只是想堵住那个窗口,堵住窗外的浓雾。
无限是难以承受的,在无限中如此孤寂的自己,更加难以承受。在时间的横轴和空间的竖轴上,我们都是空。我们的周围荒芜一片。我们是自由的,但自由却是致命的毒药,比死更可怕。于是我们诉说自己的无奈,诉说自己被众多事物捆绑而不能动弹,但那都是假相。就连佛教的教义也在赋予使命。普通人的使命是成佛,佛的使命是普度众生,因为众生永远无法全部成佛,所以寂灭也就成为不可能。但佛教典籍并没有花费多少笔墨来讲述真正的寂灭是怎样的境界,如果佛不传授,不言说,只是独自进入寂灭,那感受会吸引我们地面上的人吗?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承受寂灭,那又有什么不能承受的?那自然也就成佛了吧。寂灭不是灭,它仍然是一种存在,它是空的存在。所以佛教用以吸引众生的,并不是它真正的终极境界,而仍然是使命的假相。
孤独也许是个很俗气的词。我无从判断别人,但对我来说,孤独就是直面自己的空的时刻。所以我要拼命地找到另一个人,所以我想和别人生活在一起,除了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热闹使我回避我的存在。看着窗外的人群,我总是难以想象,为何其他人就能完全忘记这种存在的本义,就像一个忽略危险的正常人,永远怀抱虚假的勇气信步向前。我不知道他们何以忘记得如此彻底,而我却在每一个间隙无法摆脱。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直面他的存在?如果我能做到,那所谓的“孤独”就不会再存在了吧?如果这也能承受,又有什么是难以承受的呢?
不想
2011-11-21 18:31:46
附注
2011-11-17 21:40:00
写完“女助手”的文章,和op讨论了一番。我想到我写这篇文章时犯的一个错误,从人本角度讲,任何人的天赋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两个相爱结合的人,应该致力于让对方最大限度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修订补充的结论是:无论D是否具备比高兹更高的天赋和更优秀的能力,高兹都不应该以爱的名义剥夺D发展完善自己的更多时间、精力和机会,与此同时,他只能期望自己凭借自身的能力,以其应得的速度发展,乃至出名,他对D的牺牲应该满怀喜悦和感激,但除了因此接收爱的信息外,他不应将其理所当然的据为己有。爱有很多表达方式,感受到爱才是终极目的,而通向目标的道路可以有很多条,未必要付出不平等的牺牲。
我发现在对自己在意的,涉及尊严和平等的命题上,我总是过于激动。这也是一种怯懦。我不应退缩,也不应为成为左撇子而感到任何卑微与不安。
亲爱的女助手
2011-11-17 16:49:00
买《致D》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这个爱情八卦,看的时候才发现安德烈.高兹和萨特他们是同时代人,还有过往来。而他的妻子,也不是等闲之辈,也许也曾被萨特暗暗地喜欢过。
看完以后的基本感受,这本书就像是“写给我亲爱的女助手”,D的位置和作用,和波伏娃对于萨特很相似,她不仅是妻子,更是“我”的公共事务参与者与合作者,准确的说是这些事务的重要“助手”。正是共同的事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及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般的关系。萨特和波伏娃可以分手,但是他们共同经营的哲学体系、政治立场却像一个没有间隙的小世界把他们捆绑在一起,即便排除了情感因素,他们也无法分离。这就像一个做了一辈子的夫妻店,使任何形式的分离都变得无法实施。
当然,这种结合我并不反对,共同生活的情感可以是多种因素的结合,而共同的事业,尤其是融会了理想的事业,是很美好的促进因素。我只是忍不住要为“女助手”们感到一丝遗憾。在这样的故事中,男人总是显得野心勃勃,理论和生活在他们身上是分裂的,高兹直到妻子患病,才发现“作为个人,我是贫瘠的”,“我觉得我并不曾真正地生活过”。仿佛他们必须要先想清楚关于生活的理论,才能开始遵循这种理论去开始自己的实际行动。工作、爱情、思考、存在,这些词都是只能抽取其一,顾此失彼的东西。生活对男人而言,即便是这些自认为优秀的男人,也是不断重新抽签的路途,在每一个十字路口重新抽签,它将决定下一段路的重点所在。
而女人们,他们的“女助手们”,这些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所有的因素都交融成一体。有谁能从波伏娃的身上抽取出哪部分是爱情,哪部分是信仰,甚至哪部分是萨特,哪部分是她自己?可以说她因为爱萨特而选择了存在主义,也可以说她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因此才会爱上萨特。对于她们,理论和现实是合而为一的。在思考,同时也就是在生活。她们甚至没有野心,没有“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需求,她们无此需求,所以也不会因为缺乏公众的认可而感到空虚。她们也不在乎后世把她们的见解归功于她们扶助的男人,不在乎被称为“某某的妻子”。但我总忍不住想,以她们的聪慧、灵敏、游刃有余的力量,如果不是献身于辅助一个男人,而是自行创造盛开,将会创造出多大的成就,也许将完全超过那个自认为重要的男人。
高兹以他最后的生命来报答D的付出,这对于D来说,也许已经足够,但我想到也许因为D的牺牲和奉献,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鲜活的美丽女性,也许还有一份原本应该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但现在它仅仅存在于未知的可能性中,就这样丢失了。
亲爱的女助手们,虽然你们始终如此谦卑,我仍然期望看到你们自身的花朵如期绽放,给我们留下完全属于自己的声音,好让我们有踪可循。
茨维塔耶娃
2011-11-16 16:41:00
隧道
2011-11-12 12:51:02
瀑布
2011-11-08 12:24:34